吃的“药”有哪些
要想知道是吃药好还是打针好我们就得先了解清楚有哪些药,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这里的药可分为三种——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原理:无菌性炎症是引发强直性脊柱炎疼痛、使病情发展的罪魁祸首,而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介质扮演了关键的角度,所以通过缓解这些炎症介质,同时可以减轻疼痛。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作用于环氧化酶,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从而抑制炎症,减轻疼痛。
作用:可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晨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围,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对各个阶段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都是首选。
常见种类:塞来昔布、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等。
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
原理:柳氮磺胺吡啶是传统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因其可以在肠道内分解成 5- 氨基水杨酸而起到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作用: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被证实对强直患者的放射学进展及自然病程有效,但大量文献显示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其他病情评估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常见种类: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等。
糖皮质激素
原理:激素指的是“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作用:激素由于副作用特别大,因此在强直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较少,主要主要应用在病情进展快,炎症情况较严重者,外周关节受累严重者,合并关节外并发症者
常见种类:泼尼松、地塞米松、倍氯米松等
打的“针”是什么?
本文所说的打针指的便是“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
原理: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能使多种肿瘤出血坏死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很低。然而,在创伤、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这种因子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这提示了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急性炎症反应,因此,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可以实现病情缓解。
作用:生物制剂起效迅速,疗效显着,对于缓解 AS 患者的急性炎症,降低急性时相反应物,改善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尤其对于症状严重、高水平 C 反应蛋白 (CRP) 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核磁共振显示炎症性或侵蚀性病灶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更好。
常见种类: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介素-1拮抗剂、白介素-6拮抗剂、CD20单克隆抗体等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最为确切的生物制剂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包括依那西普(Etanercept)、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 和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而国内常用的有益赛普、强克、安伯诺、恩利以及修美乐等等。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由全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以局部关节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局部问题的复杂性是该病症状难控的主要原因。吃药、打针也是主要针对于此方面治疗,原则来说打针比吃药见效快,但是具体是选择吃药还是打针是需要依据患者病情的所处阶段以及医生的面诊结果来决定,通常医生会建议患者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慢作用抗风湿药来控制病情、缓解疼痛,若是更换两种非甾体抗炎药后病情还是无法控制,会推荐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来治疗,糖皮质激素因副作用较大,医生不会首要推荐。但需注意的是无论是吃药还是打针都不代表病情一劳永逸了!对于炎症堆积导致的局部粘连、骨质损伤,吃药或是打针的作用机制都无法解决这些局部问题。所以还需在用药结合局部粘连和微循环障碍位置及程度的检测,再进行微创松解及骨质修复、深层祛炎治疗,达到快速治痛解限,恢复关节功能、阻断病情的治疗目的。
结语
所以综合来看,吃药好还是打针好是需要根据我们自身病情来决定,在此之上再结合规范系统化局部联合全身的对症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